查看原文
其他

梅荣政: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哪些原创性贡献?

梅荣政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3-08-2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哪些原创性贡献?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3期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把这个问题研究深、阐释透,无论在学术价值方面,还是在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国际影响方面,都意义重大。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的方法论,要正确处理原创性贡献与创新性贡献的关系,辩证把握“原创性贡献”概念的内涵。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实践要求,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均可视为“原创性贡献”。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前进性、上升性特征、基本类型及相应的主要内容。要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三个关键:坚持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总体概念,践行两个“学深悟透”的要求。归结起来说,要把握科学方法论,研究者一定要把研究过程作为自我革命过程,坚持研究过程和锤炼党性过程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把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从道理学理哲理上研究深、阐释透,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庄严历史责任。正是这样,一个时期以来,政界学界都高度关注这个重大问题,并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内容极为丰富,为进一步推进研究,本文试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谈四点思考,以求教于同仁。

一、要正确处理原创性贡献与创新性贡献的关系

何谓“原创性贡献”?学界见仁见智,有多种解读。各种解读都持之有据,视角独特,阐释话语富有魅力,均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对原创性贡献概念的解读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为避免因对“原创性贡献”的理解不一、各执一端而影响研究的深透,首先有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处理好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原创性?它与创新性的关系怎样?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说。笔者以为,原创性是指在科学研究或知识领域,经个体或团体独立创造,提出了前无先人的论说,有首创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假设、新领域之意。而创新性,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推进理论认识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一种既有的理论观点或体系,进行探求发现、分析筛选、逻辑加工、提升开拓、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性既包括对研究对象已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如对研究对象(理论、实践)深一层本质(规律)的追踪认识,对一个时期历史和现实经验以新的视角做出新的总结,也包括对其未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发现,如对社会生活中新问题(新矛盾)的发现和揭示,对原有理论体系(理论和方法)突破性的新说明、新构建等,并用创新性、原创性、独创性、解读性、开创性、发掘性、修订性等相关概念、范畴、观点、原理、方法等对不同类型的标志性成果做出理论表达。

原创性与创新性在词意上是有差别的。从学理上弄清这种差别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精准把握。但在研究过程中,对这种差别的追究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应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注意把握好尺度。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而言,它是关系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问题,在方法论上首先应着眼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道路、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及其集中体现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不宜刻意追求创新性和原创性词意之间的细微差别。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实践要求,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均可视为其“原创性贡献”。

说原创性与创新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用,至少有三点根据。

从事物的差异和对立说,在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中,一切界限都是变动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条件的”。“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创新性和原创性也一样,依一定条件彼此相包含和贯通。正是这样,对创新性和原创性这种复杂关系,在抽象思维领域可用话语将彼此明确分开,但在实际生活领域,要精确而无差错地严格划定二者边界,既难做到也难取得共识。

从理论的生成规律来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学说一样都必须有两大来源:一是“已有的思想材料”,二是“物质的经济的事实”。由此决定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只能守正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伟大新创造,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伟大新创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前人理论的伟大新创造,都是在继承、坚持前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做出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贡献自然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以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绝不是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类思想史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全新创造是根本不存在的。弄清这个问题十分紧要,可以避免因追根究底地求原创性边界,在抽象的概念层面争论不休,而脱离、偏离、背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的主题主线和目的要求。

从概念的辩证关系说,创新性和原创性两个概念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并非非此即彼,因此,不可将二者“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这里顺便指出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论问题。列宁告诫我们说,讨论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无论讲创新性,还是说原创性,一定要把问题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围内,紧紧扣住“原创性贡献”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系统做出的理论创造,而不是在别的范围、对别的什么体系的贡献。严格规定这个范围很重要,就是在论证或阐释创新性、原创性的过程中要防止论题转换,特别是防止从马克思主义“真经”转到“西经”方向去,以“西”解“马”。

二、要重视研究“原创性贡献”过程的前进性上升性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成的,内容丰富,已形成为一个严整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为核心,融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于一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为强大动力,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续开放,不断丰富,日臻完善。整个探索发展过程,彰显出从已知到未知,由未知转化至深知,不断开拓、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特征非常鲜明。深入地研究这些特征,对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意义重大。

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继承性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在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原创,特别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原创。变革性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不是对理论资源不加分析的、无条件的全盘肯定和接收,而是根据不同情况有分析的批判吸取。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所在;对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在批判改造中借鉴其对我有用有利有益的成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变革过程同时是继承过程,反之同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继承性和变革性统一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的。

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造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自然具有理论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产物,以实际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推动实际工作为目的,自然具有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紧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实现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高度统一。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经受实践反复检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展现其科学真理的伟力,从而证明了自身固有的科学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四个伟大”,特别是从伟大斗争中产生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我革命及其引领的社会革命中不断发展的。斗争与革命、担当与拼搏、挑战与应战,使这一创新过程充满革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进原创性贡献的光辉典范。

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是一个系统,在横向上涵盖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纵向上贯穿历史现实未来,达到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含多方面原创性贡献的理论体系。

三、要明确原创性贡献内容的基本类型

“原创性贡献”是一个总的评价。在理论创新领域,实际上根据所具有的不同共通点或共同性质、共同形态、共同特征抽象出来的“原创性贡献”,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类型,对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原创性贡献”很紧要,可使真正的原创性贡献内容不至于被遗漏,使不属于原创性贡献的内容不被随意收进。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类型也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并非彼此孤立,各不相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情况特别突出和鲜明,其他情况交融其中,互为补充。一种类型究竟归于哪一类,以其特别突出和特别鲜明的表现而定。

(一)第一种类型:提出前无先说的独创性思想理论

这类原创性是指在前无先说的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新课题及其所回答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原理、新原则、新战略,和与之相应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新结论,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这类原创性如: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最后进入共产主义文明社会形态的大趋势,“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同一性和具体道路多样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它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深邃思考和原创性的科学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道路、新文明。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纲,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等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了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

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曾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由此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做出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担当、历史自觉、高度自信,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自我革命理论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革命青春,避免蜕化变质,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原理。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个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从破解资本逻辑下的现代性危机、回答全球性问题出发,思考和总结人类不同文明相处交往的经验与教训,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和谐有序交往的新准则与新路向,提出了世界普遍交往的新范式。这一思想以探索人类更美好未来为指向,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当今时代对人类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交往目标的新设想,揭示了现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交往方式,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繁荣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认识,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延续以及精神活动都无法与自然界剥离,必须以自然界为前提和条件;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旦超出自然界承受范围,将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先进文明形态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揭示了“绿水青山”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类似“金山银山”的价值,从而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在实践中确立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利用等工作的优先地位,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共识。在国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使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际议题中把握了战略主动、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二)第二种类型:整合前人零散思想,形成系统理论

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过多方面思想,但是散见于各处,不集中、不系统、未能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深刻思考并揭示其内部联系和转化关系,丰富补充反映新时代新实践成果的内容,使之体系化,发展成了系统的完整理论。

这类创新如: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党的领导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布局、战略、举措、政策都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但这些重要论述有的分散于各处,有的尚未形成体系化理论,或者说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是对“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7],是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新表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般理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中的具体应用。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概括。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提出“两个结合”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还做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符合中国实际,而且从理论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还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固有之义,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用科学的话语表达出来,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民族形式更加牢固、更加鲜明,人们增强“四个自信”的自觉就有了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引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的气概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决贯彻到领导全党全国新时代的奋斗进程和各个方面。为确保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党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严的主基调,突出抓住“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三)第三种类型:重申前人思想遗产,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的科学思想,后因种种原因遭到挑战、质疑、误读、曲解,甚至受到抵制和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恢复其原本固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以新的阐释、完善、发展,向前推进到新的境界。

这类创新如:提出进行与以往相比具有许多不同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有斗争。回避矛盾、否定斗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一切伟大胜利和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开展“伟大斗争”、进行“自我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中国共产党人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些光辉思想坚持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理论,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

提出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一些观点认为,西方国家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我们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比较落后,与其开展自主研发创新,还不如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和市场交换满足国内短缺的产品和技术需求。针对这一观点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四)第四种类型:提升前人思想,做出制度创新和实践创

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的正确思想,因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未能转化或未能充分转化成制度、战略部署和具体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系统发挥,将之转化为制度规定、相应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加以付诸实践,从而推进了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类创新表现很多,最集中地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举的16个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上。其中,如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等等,都是以思维的和概念的形式把握住的经提升前人的思想,做出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原创性贡献“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四、要抓住原创性贡献研究的三个关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多个方面,思想宏伟,且正在生气勃勃地发展着。选择什么视角开展研究?怎样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是一个难度大、每个研究者都必须反复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紧紧抓住。

(一)坚持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

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或某一组成部分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文献显示主要有六种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或某个部分)、从深化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回答“三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习近平总书记“五大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学者们沿着这些思路开展研究,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无可讳言,也还遇到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若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全面性、系统性。这些问题如:若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的视角去研究,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等这类问题究竟归入马克思主义哪个组成部分好?若选择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的视角去研究,那有关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方面的内容怎样反映?若选择“五大建设”的视角去研究,那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如何处理?如此等等。自然,对诸如此类的难题,研究者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排除,但是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界是否有共识那就不一定了。为此,有必要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来克服困难。

笔者以为,长期以来,学界多注意学习研究领会诸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重要文献的思想内容,而对这些重要文献的撰写方法则缺乏研究。应该说这对学界是一种损失。按黑格尔的观点,“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党的重要文献的撰写方法,正是其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外化成方法的体现。它同其思想内容具有同样的宝贵价值。众所周知,这种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理论家的成果,而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部门负责人,众多理论家和广大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与上述六种思路不同的是,它不拘泥于某种思路的限制,而是完全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理论的和历史的比较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始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后继人对前辈理论的新贡献进行归纳和概括,有多少条就归纳、概括出多少条。这些条文并非毫无联系的经验实例的总和,而是对历史经验进行逻辑加工,将寓于其中的原创性贡献科学地抽象出来,以思维的和概念的形式把握住并做出的理论表达。

笔者以为,党的重要文献的这种撰写方法,若从理论高度做一概括,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深刻理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运用法。具体说,这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运用法,是运用思维的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起来,把历史、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贯通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的形成发展为基本导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发展的连续性与发展的阶段性、守正与创新的规律,运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全面地历史地系统地梳理党和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其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文献资料,将其内容中最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精髓抽象出来,用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予以精准阐释。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党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献,都模范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样板,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是科学的、可行的。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上所说,正是这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整体性特别明显。运用这种方法展开研究有助于克服上述思路的不足,还为课题研究方法提供了权威性的根据。

(二)要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总体

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绝对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注意某些方面、某些部分、某个层级上的贡献,而忽视总体贡献,以至降低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正是这样,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把握住一个最集中、最概括、居于核心地位、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特点的大概念(或总概念),以统揽由各方面各层级构成的“原创性贡献”理论体系。这个大概念,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某个方面的,更不是彼此不相联系的多方面的机械总和,而是逻辑严整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种新形态。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上又增加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根同脉又与时俱进的新的指导思想,同时又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永恒的创造活力。

(三)要切实践行两个“学深悟透”

两个“学深悟透”,一个是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多种党的文献、专题摘编等载体要学深悟透。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存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体之中,不熟悉不精通其内容,就谈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我们当牢牢记住总书记的告诫。二是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名著学深悟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名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基础。不熟悉不精通其内容,就无法做历史的和逻辑的比较对照,也就谈不上准确判断哪些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只有坚持践行两个“学深悟透”,才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中做出成绩。而要践行两个“学深悟透”,就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等教导。

五、结论:坚持研究过程和锤炼党性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提高认识和实践主体的政治意识、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首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只有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追求真理的历史主动精神,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理论战士,才会以此为己任,以坚定的信念,崇高的情怀,费尽心血,为之持续奋斗,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要义、运用其思想武器。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贡献的研究者,当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为榜样,从政治高度思考问题、研究理论,把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自我革命的过程,把深刻研究、领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锤炼党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度统一起来,以忠诚的、优秀的党的理论战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学习好、研究好、领悟好、把握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客观主义的研究立场是资产阶级立场,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量鲜活的事例证明,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态度和学风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不相容,也不可取,自然也不可能真正有作为。



建党百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公众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